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凯发官网首页|安义做诗词大文章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2:51    次浏览

“小县大文章,雄风气势狂。乡村添秀美,两岸造天堂……”安义本土诗人的一首《安义雄风》,寓情于诗,不仅展现安义的成就与荣誉,也让人们领略到诗词的魅力。2008年,安义县获得“中华诗词之乡”称号。为擦亮“国字号”招牌,锻造小县的文化品牌,该县不断加强壮大诗词队伍,打造诗词精品,普及诗词文化,巩固文化阵地,努力形成“十里诗墙”“百家诗社”“千册诗刊”“万名诗人”的文化格局。底蕴深厚——北宋即为江西诗派一面旗帜安义是千年古县,文化底蕴深厚。早在北宋时期就成为江西诗派的旗帜之一。安义洪家一门四子(洪朋、洪刍、洪炎、洪羽)都擅写诗文,世称“豫章四洪”。洪氏兄弟出身于书香门第,后拜其舅黄庭坚门下学习诗法,在文坛上小有名气,特别是以他们为骨干成员组成的江西诗派,对宋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。像杨万里、陆游、姜夔等人,都曾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。“一年两踏西山路,西山笑人应解语……”这是杨万里在安义所作《过西山》中的诗句,此外晏殊、文天祥、清代桐城派领袖方苞等大家也在安义写下诗文,这些诗文在同治十年《安义县志·艺文志》里有记载。还有朱熹常来安义台山书院讲学,八大山人朱耷在安义罗田古村邻近的茅岗延庆寺有过频繁的“集社”活动。网络健全——诗词爱好者10年增长百倍该县鼎湖镇对港村,有条长约百米的私家诗词长廊,长廊上用青石板镌刻了省市县名家的诗词碑林,其中不乏黄天壁、熊盛元这样的名家作品,甚是壮观。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,长廊的建造者还是个地道农民,名叫黄芝峰。黄芝峰从小喜爱书法、诗词。1992年,他用多年打拼积攒的资金,在自家庭院筑一道围墙,建成一个诗词长廊,传承文化。他的诗词长廊,得到中华诗词学会专家的褒奖,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黄天莹还专门为之题写“黄家庭园诗书”匾额。同黄芝峰一样,爱好诗词的人,在安义县还有很多,大到94岁的老者,小到八九岁的儿童,成员中既有农民、工人,也有机关干部、师生。目前,该县县直机关局室诗社17个、乡镇(场)诗社11个,学校诗社267个,诗词小组660个,诗词爱好者从2006年的100人发展到2014年的1万人,其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20余人、省市会员40余人。诗词爱好者十年增百倍,得益于2007年8月更名成立的安义县诗词学会的付出。学会的前身是1988年成立的文峰诗社。学会跳出文峰诗社的办会模式,将社员下派到各基层诗社担任骨干,起到传帮带作用,推动了诗词的普及。2007年,以创建“中华诗词之乡”为契机,该县进一步健全诗词爱好者的网络。如今,在安义诗词长廊、诗词庭院、诗词乡村、诗词校园不时可见,诗词还进了工厂、林场,可以说诗词遍布安义角角落落。成果不断——相继出版各类诗刊1000余期2014年7月,县诗词学会开展“梦之旅·铝之梦”首届诗词创作大赛。短短3个月时间,共收到496人次、532首诗词作品,其中还包括外地来稿9人76首。近年来,该县坚持开展诗词主题活动。通过组织会员到外采风,举办诗词创作比赛、诗词歌舞大赛、诗歌朗诵竞赛等,激发会员创作兴趣,提高创作水平。先后出版了《安义诗词》14辑,《潦水音》《文峰诗草》《抗震救灾专刊》等诗刊200余册,各基层诗社结合“谷雨”、“重阳”等诗词活动开展活动,相继出版各类诗刊1000余期,其中不乏在全国、全省有影响的佳作,如新诗《父亲的扁担》和古诗《村妇》登上全国、省级诗刊,诗集《初耕集》获专家好评。注重丰富诗词文化表现形式,该县将诗词长廊、碑林、亭阁楹联等景观融入城建规划之中。投资1000余万元在潦河北岸兴建的国内最长的“汉白玉诗墙”,如今成为青少年学诗吟诗、爱国爱乡的学习教育基地。各地因地制宜地建立独具特色的诗词文化长廊,如逸夫小学开辟诗墙,在花坛、绿草地设立诗牌,让墙壁说话、花草赋诗。